全球存储设备巨头希捷(Seagate)近日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为应对人工智能(AI)带来的爆发性需求,公司将在 2030 年前后推出容量约为当前产品三倍、即 100TB 的大容量硬盘驱动器(HDD)。

但与此同时,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以及过往开发路线图中的延迟问题。那么,希损能否成功满足数据中心对超大容量存储的迫切需求呢?
AI 加速下“数据海啸”来袭 存储需求无上限?
以 OpenAI 的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正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获取模式。然而,在其背后是 AI 模型训练与运行所消耗的海量数据,这俨然已形成一场名副其实的“数据海啸”。
例如,据媒体报道,微软预计仅在 2025 财年就会在数据中心领域投入高达 800 亿美元,这也反映出 AI 对存储资源的高度依赖。为了获得高质量的AI输出结果,海量而多样化的数据不可或缺,因此存储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与 AI 的进步密不可分。
希捷的答案:100TB HDD 蓝图
面对 AI 时代汹涌而至的存储需求,作为硬盘技术先驱的希捷给出了一个有力回应。该公司首席商务官(CCO)BS Teh 在接受 CNBC 采访时明确表示,计划在 2030 年前将 100TB 的硬盘推向市场。
这个容量将达到目前希捷所提供的最大容量产品(如 36TB 的 Exos M 系列或 Exos Mozaic 3+系列)约三倍之多,堪称史无前例。Teh 自信地说道:“也许有人会质疑谁真的需要这么大的容量?答案是——很多人。”他表示:“这种大容量是满足市场所需存储的关键途径之一,而且目前也没有其他技术能提供如此规模的增长空间。”或许正是在这场 AI 革命中,已有 70 年历史的硬盘技术正重新受到关注,有望再次成为支撑最前沿趋势的基础技术。
要实现 100TB 这一巨大容量的核心技术是希捷长期研发的 HAMR(热辅助磁记录技术)。该技术通过在读写磁头上搭载微型激光二极管,对盘片表面进行瞬间加热,从而显著提高磁记录密度。

实际上,希捷目前最高端的 36TB 产品 Exos Mozaic 3+ 便采用了 HAMR 技术。未来,希捷预计将进一步优化该技术,提升单张磁盘的存储密度,而非单纯增加盘片数量来实现更高容量。
具体来说,希捷在 Mozaic 平台的产品路线图中已经规划了:2026 年推出 40TB 以上的“Mozaic 4+”,以及 2028 年后推出的 50TB 型号“Mozaic 5+”。若要达到 100TB 的目标,还需要在磁记录密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有报道称希捷正在研发支持 NVMe(非易失性内存主机控制器接口)协议的硬盘,以提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不仅追求容量增长,还着眼于改善数据中心运营效率。
通向 100TB 之路平坦吗?
尽管想法很伟大,但业内对此仍持不同看法。科技媒体 Tom’s Hardware 指出,相比希捷 2017 年提出的路线图(计划到 2026 年实现 50TB 硬盘),当前进度明显滞后。因此此次提出的“2030 年前实现 100TB”目标也被部分声音视为“姑且听听就好”。而且,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 HAMR 技术,以及 Mozaic 5+ 之后下一代技术的具体路径尚未明朗,也成为人们持保留态度的原因之一。
回顾过去,希捷也曾提出过富有野心的目标,但实现过程往往比预期更长。即便如今有 AI 热潮推动,但在迈向从未触及的 100TB 门槛过程中,技术乃至经济层面的障碍依然存在。
“耗电怪兽”AI 与地球未来
AI 技术的快速普及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问题,进而引发人们对环境影响的担忧。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估算,像 ChatGPT 这样的生成式 AI 每执行一次查询所消耗的电力,大约是 Google 搜索的 10 倍。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用电量不断增加,作为其中一环的存储行业也不得不直面环保议题。
对此,希捷的 Teh 强调,公司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积极采取措施。例如,在产品设计上致力于“降低每 TB 的能耗”,并通过“提升记录密度”来帮助数据中心节省空间与电力。换句话说,使用更少的硬盘实现相同存储容量,意味着包括冷却在内的整体能耗也将下降。此外,希捷还在制造环节设定了工厂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具体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Teh 还特别指出,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embodied carbon)角度来看,HDD 是一种比 SSD 更为可持续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提升容量、节能性能以及减少制造阶段碳足迹等方面的多方位努力,希捷正试图破解 AI 时代存储技术面临的环保困境。
100TB 硬盘能否令“旧技术”焕发新生?
曾被视为“成熟技术”并一度因固态硬盘(SSD)兴起而逐渐边缘化的 HDD,如今却因 AI 这一最前沿技术的需求而重获生机,这不禁令人感慨世事难料。
当然,就读写速度而言,SSD 在很多场景中仍具优势。然而从每 TB 成本、大容量化潜力以及环保性能等方面来看,特别是在冷数据(较少访问的数据)存储和归档应用中,HDD 的优势依然显著。未来,HDD 或许能与 SSD 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在数据中心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确实存在此前路线图延期、目标设定过于乐观等疑虑,但如果希损能够真正实现 100TB 硬盘的商业化,那不仅是对 HDD 生命力的精彩诠释,也将深刻影响 AI 时代的数据基础设施格局。历经 70 年的风雨,硬盘是否能在 AI 这位全新伙伴的陪伴下,再度站上存储市场的主舞台?答案,就藏在未来几年的技术演进与市场反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