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最终,欧盟议会投票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欧盟委员会的代表谈到“世界上第一部人工智能法”,并将其描述为具有开创性。然而,民权活动人士批评生物识别监控等领域存在的漏洞和例外情况。
议员们以 523 票对 46 票、49 票弃权的结果批准了该法规。最初的协议于 2023 年 12 月达成。由于监管文本最终敲定时出现了比议员们预期更广泛的变化,《人工智能法案》在短时间内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但现在这件事已决定了。
这些法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同时创建一个框架,让欧洲公司和开发商尤其受益。这还包括人工智能创新方案等进一步措施。
针对 ChatGPT 等大型语言模型的风险管理框架
《人工智能法案》是一种基于风险的方法。这意味着:应用程序的分类越危险,要求就越严格。欧盟完全禁止最高类别的应用。除其他外,其中包括基于敏感特征的生物识别分类,以及从互联网或监控摄像头中无嫌疑地读取面部图像以获取面部识别数据库。工作场所和学校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情绪识别系统以及社交评分系统也将在未来被禁止。
然而,高风险系统的提供商必须满足某些要求。除了透明度要求外,还必须保留用户日志或系统必须由人员监督。如果人工智能应用对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环境、民主和法治构成“重大威胁”,则适用此类要求。
但是,大型语言模型 (LLM) 和基于它们的应用程序(例如 ChatGPT 和其他聊天机器人)适用单独的要求。这些是一般应用程序,不能轻易归类到风险系统中。较小模型的提供者只需满足一定的透明度要求,而更严格的要求适用于“高效”的基本模型。除其他事项外,其操作人员还必须报告安全事件。
执法机关的例外情况存在差距
然而,《人工智能法案》也有例外情况。在过去的几周和几个月里,讨论主要集中在尽管有新规定但执法当局仍可以使用的生物识别监视系统。欧盟机构的代表谈到了“狭义定义的例外情况”和司法保留等保护措施,但民权活动人士批评了这些内容。
例如,混沌计算机俱乐部(CCC)的一份声明指出,《人工智能法案》为面部识别软件的使用创建了法律框架。CCC 表示:“公共场所的监控进一步扩大是不可避免的。” 联邦政府被要求缩小国家法律实施方面的差距。红绿灯已经在联盟协议中同意禁止在公共场合进行生物识别,现在应该遵循这条道路。
正式生效流程
在《人工智能法案》真正生效之前,还缺少一些正式步骤。作为纠正程序的一部分,该法规应在六月欧洲选举之前通过。理事会还需正式批准新法规。
该法案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 20 天后生效,除某些例外情况外,有效期为生效后 24 个月。所以,该法案可能在 2026 年春天左右正式生效。
《人工智能法案》的通过是欧盟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的重要里程碑,正式生效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它已经为欧盟的人工智能监管奠定了基础。未来,欧盟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法规,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伦理和公平发展。